導淮與臺灣水利
導淮與臺灣水利
1940年代導淮委員會中的技術官僚菁英,例如導淮委員會後期長期擔任主任委員的沈百先,曾於戰後來臺考察水利,其後參與石門水庫興建工程的規劃,並長年任教臺大土木工程系,培育無數臺灣中堅的水利人材。而黃河堵口工程處技正閻振興,來臺後在教育界屢任要職,曾任臺大、清大、成大等校校長與教育部長;虞兆中創辦臺大土木研究所、後來繼閻振興接掌臺灣大學。我們可藉此探究,西方現代技術的水利典範,如何被轉移進入臺灣舊有的水利系統?並形塑了戰後臺灣水利界的人脈網絡等問題。

虞兆中(1915-2014),江蘇人,中央大學土木系畢業,曾任導淮委員會技師。來臺後創辦臺大土木研究所,擔任國立臺灣大學第七任校長。圖為近史所檔案館藏經濟部檔案中,虞兆中申請登記經濟部土木科工業技師之文件。(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,館藏號18-22-01-203-02,頁90。)

沈百先(1896-1990),浙江人,美國愛荷華大學水利工程碩士。長期擔任導淮委員會主任委員,也是負責戰後接收臺灣水利建設的教育家官僚,來臺後參與石門水庫的規劃興建工程,更長期任教,培育各級水利人才。圖為1948年沈百先來臺考察水利的行程圖。(《臺灣建設》,第一卷第二期,1948年2月號。)他率領中央、地方水利技術人員來臺,視察各地水利建設,認為臺省水利事業已有相當基礎,只是戰爭時期疏於修防,殆半損壞。隨後完成《視察臺灣水利報告》,內容涉及灌溉、防洪、水力發電、海港工程等各層面,並重視水利人才的培育與機構組織的健全。

石門水庫大壩溢洪道發電廠及後池全景。徐世大(1895-1974),浙江人,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畢業,美國康乃爾大學土木碩士。曾任華北水利委員會技術長、全國經濟委員會總工程師等職,有治理永定河、海河的經驗。來臺後任教台大土木系,後參與石門水庫建設,擔任石門水庫總工程師。(翻攝徐鼐撰述,《石門水庫》,桃園: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,1965年4月,內摺拉頁。)
© 2020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