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後方的導淮延續
大後方的導淮延續
導淮委員會的編制,隨局勢變化併入全國經濟委員會,其後又納入經濟部。其事業也因抗戰事起,遷徙衍伸至西南大後方。本館庋藏之導淮委員會檔案起迄時間為1919年至1950年,內容包含國家建設、水利事業、水文紀錄、工程技術、技術人才、知識體系、生態環境、地域社會、災害賑濟等重要課題。若隨著材料研究,更可擴大視野至中國各省區的水利面向。
船隻進出船閘步驟圖。導淮委員會所培養的技術人才於1937年12月移往大後方,成立綦江水利局,改良航運交通、灌溉,達到興修四川水利的目的。圖為船隻進出船閘步驟的分解圖示。(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,館藏號18-20-05-037-02,頁6。)
綦江工區圖。綦江發源於貴州,流經四川重慶等地,於江津匯入長江。從這張導淮委員會綦江水道工程局在1941年繪製的工區圖,可知導淮委員會在遷徙西南後,亦於綦江流域規劃施作船閘等工程。(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,館藏號18-20-05-037-02,頁2。)
經濟部水利司所繪製的西南水道圖。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移大後方,大部分政府機構隨之遷徙,於西南後方各省進行各項整理與建設,影響深遠。(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,館藏號13-03-14-004。)
© 2020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All rights reserved.